片名: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中譯: 飛越杜鵑窩)
年份:1975
國家:美國
導演:Miloš Forman
編劇:Lawrence Hauben
Bo Goldman
改編自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by Ken Kesey
演員:Jack Nicholson
Louise Fletcher
*劇情大意:
Randle McMurphy (暱稱"Mac", Jack Nicholson飾演)為了逃避獄中的勞動服務,於是裝瘋進入精神病院,到了精神病院後Mac發現這裡的病人們受到醫院以護士長Ratched(Louise Fletcher飾)為首的高壓管理,病人沒有任何自由和發聲權,只能規規矩矩地遵照醫院規定過每一天,受不了病院制度的Mac決定站出來反抗......
以下心得有雷
-
-
-
-
-
-
-
-
*心得感想:
又是一部老片,而且是非常老的經典片,但我認為這部即使放到現代(2010年代)仍是一部非常有警世意義的巨作。在片中可以看到Jack Nicholson年輕時的精湛演技,Jack Nicholson完美地演出了什麼叫做收放自如,從一開始入院的裝瘋賣傻的誇張肢體動作,到後來為了病友們留下來的深刻內心戲都演得非常熟練,只能說影帝就是影帝。(註一)
Jack Nicholson的精湛演技是這部片的焦點之一 |
寫這部片有一些切入點,在網路上看過有人以片中主要病人代表的個性逐一分析、也有人以Mac策動的反抗事件做象徵分析。畢竟是隱喻成分很多的影片,若不立用這些切入點確實會有點難寫,所以這裡會利用後者方式以劇情的角度切入並加入自己看片時的真實感受來寫,因為這部片給我不小的衝擊。老實說,大概是因為身邊有許多在醫界服務的朋友,我非常尊重醫療專業和醫護人員,所以我在這部片一開始到中段都是站在支持病院方立場的,對於Mac的行為雖然覺得好玩但仍覺得有些不妥,直到了片尾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庸俗。在此,跟大家分享這部好片和我的心情轉折。
Harding: 這傢伙講一堆廢話是到底要不要寫這部片阿? |
首先,一開始醫生與Mac的對話我根本沒去在意,其實醫生早就指出Mac是為了逃避刑責才裝瘋進入精神院的,但說真的,一開始不管從哪個角度看Mac確實都是瘋瘋癲癲的阿(笑)暴力事件、工作態度有問題、與未成年人發生關係等等,而且演他的人是Jack Nicholson耶!會想殺自己妻兒的人耶!(註二)「這傢伙絕對是瘋子」一開始這既定印象就刻在我的腦中。在首次團體對話治療時,看著其他病人的談話越來越偏激使對話完全無法繼續下去,Mac從一開始的看好戲心態到極度的不解,我想我跟Mac知道了,這裡確實是個精神病院,令我不解的是,那為什麼Mac還想教又聾又啞的酋長(Will Sampson飾)打籃球、教這些精神有問題的人賭博?甚至還要求更改時程看棒球經典賽?至這裡是精神病院耶!不能好好地遵守這些規則的Mac看來就算沒病也確實是個瘋子。
Mac: 我會灌籃時Kobe都還沒出生呢!(註三) |
隨著故事進行,Mac做了越來越多事情,試著把浴室的水臺(我不知道正式名稱)搬起來打破窗戶跑出去看經典賽,最後無功而返,但Mac說了很經典的一句話:「至少我試過了。」再次跟護士長要求更改時間表來看經典賽,也許是Mac的行為開始影響了大家,團體治療上的人所有人都舉手通過,但護士長說要表決較必須全院的人表決,是的,連那些完全沒有自理能力的也要算在其中!天哪,這護士長是馬來西亞政府派來的嗎?根本是來陰的嘛!之後的Mac開始對著沒有畫面的電視進行實況轉播,彷彿真的在看比賽一樣,這樣的行為也渲染了其他病人!跟著Mac煞有其事的轉播報導,大家擠在空白的電視機前面,興高采烈地為不存在的球賽加油吶喊!院方隱約地注意到Mac的精神狀態似乎沒有問題,而我的想法也跟著轉變,到底Mac是個怎樣的存在?在我心中留下了一塊疙瘩。
護士長實施的"假"民主投票跟某些國家有得比 |
接下來的兩段是劇情的高潮,Mac偷了院方的車載女朋友和其他病友一起出去開釣魚,不得不說Mac十分大膽,帶一群病人出去像是帶一群小朋友出去交由一樣,尤其看到他指示沒開過船又缺乏安全感的Cheswick(Sydney Lassick飾)真的是讓人捏了一把冷汗,但最後大家釣到大魚時欣喜若狂的表情和最後滿載而歸的笑容,讓人不禁懷疑這些人是否真的有精神疾病?接著是病人們與院方人員的籃球賽,Mac指示酋長鎮守籃下,又高又壯的酋長在籃球場上根本是無人可擋,雖然不是照著正式籃球規則贏球,但痛電平常欺壓他們的院方人員仍讓病友們開心不已,尤其是酋長,這可能是他進院以來第一次歡笑。Mac似乎真的帶來了一些改變,但這些改變真的好嗎?我仍保持著疑問。
藉由酋長的幫助Mac飛出了杜鵑窩,但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帶病友出去玩 |
中後段是承先啟後的一段,非常的重要,在又一次的集體談話治療中,Mac發現這些有行動能力的病友居然大多數都是自願進來這個精神病院的,是的,他們是正常人,只要他們願意,他們隨時可以來離開。Mac:「你們一直抱怨這個地方,但又沒有勇氣離開這裡?你們以為你真的是瘋子嗎?」「不,你們不是,你們跟街上的混帳沒有兩樣。」這一番話起了相當大的效果,不管是戲內亦或著是戲外。一向沒主見的Cheswick開始說出自己的所求,引起了一場衝突,在這次衝突中,酋長為了Mac挺身而出,甚至跟Mac坦承怕自己跟已似父親一樣被人利用,所以一直都在裝聾作啞,酋長知道,Mac這個人是可以信任的。兩人約定之後要一起離開這裡,一起到加拿大去。(在原著小說中,故事是以酋長的角度來寫的。)
酋長: 我佈這一局佈了一年之久,嘿嘿。 |
電影末段,Mac決定在逃走前幹了最後一票,半夜在精神病院的聖誕舞會,這一年只有一次的聖誕夜,每個病人都玩得不亦樂乎,為了讓沒有自信的Billy(Brad Dourif飾)重建男人自信,Mac甚至把自己的女友送給Billy共度春宵,看著大家這麼開心,Mac一邊微笑一邊喝酒並慢慢地睡去。Mac這時候其實是有機會逃的,但他最後選擇了留下來跟這群朋友在一起,這段真的是相當相當的深刻。
Jack Nicholson在這幕的表情變化是內心戲的頂級演出 |
一早醒來,院方的人員追究責任,護士長緊逼著Billy不放,再次搬出Billy的媽媽打壓Billy,原本一度恢復自信的Billy再次受挫,離開現場後馬上選擇自殺身亡。看到朋友的屍體,忍無可忍的Mac推倒護士長要把她掐死,但被安全人員制止帶走。然而,再次出現在酋長面前的Mac已經不再是Mac,頭上的傷疤說明了他被實施了前額葉移除手術(註四),傷心欲絕的酋長哭著說不會留下Mac、會帶著Mac一起離開,於是拿起了枕頭把Mac活活悶死,並到了浴室搬起水檯砸破窗戶逃離病院,消失在天尚未明亮的山坡。
Mac的死,酋長的痛,這幕著實經典 |
看到悶死那一幕,我整個醒了過來,這結局完全超乎我的想像,也把我心中的顧慮一掃而空。「Mac才是真正會替這些病人著想的人」,我調整了撥放器的時間軸,一一回顧Mac進入病院的所作所為:他會主動邀這些病人們賭博遊玩,在病院裡建立個好玩的賭場制度,帶給大家另一種生活方式、原以為他想看經典賽是為了自己,但他確實帶給病院更多的活力、他翻牆出去開船帶大家釣魚,這不僅僅只是出外遊玩而已,可以看到大家假冒醫生那時的表情是多麼的有自信跟開心,以及最後滿載而歸納種努力過後的滿足感,完全不像是待在精神病院裡的病人、還有又聾又啞(偽XD)的酋長也只有Mac願意跟他說話邀他一起打籃球,而Mac為院裡所做的一切酋長也都看在眼裡。可惜最後酋長好不容易做好準備時,Mac已經不再是那個Mac,肉體雖還健全靈魂卻不在了,但Mac的意志還在,酋長搬起最初的水檯砸破窗戶逃出杜鵑窩,酋長繼承了Mac的意志。
沒有自我意念的人還能稱之為人嗎? |
這部片的病院可以作為一個象徵,要說學校、公司乃至整體社會都行,或許我們跟Mac身旁的病友一樣:自願進入病院,認為自己不得不依賴在這個杜鵑窩才能生存,卻又整天對體制感到不滿不解,但其實自己是可以做出選擇的、是有能力離開、去突破的,雖然不見得會成功,卻至少可以像Mac說的:「至少我試過了。」寫到這裡我對自己感到非常羞愧,小時候叛逆的自己跑到哪去了呢?雖然不懂事但卻擁有自己的靈魂,現在的我只是被現實的枷鎖綁得死死的可憐人,這樣的我必須有所改變,即使是一點點,也要慢慢開始。
這部片的寓意其實更加深遠,每個人生階段看也都會有不同的體悟,我沒辦法在此完好的表達,只能在此誠心地推薦這部「飛越杜鵑窩」,我將它納入人生片單之一,也希望大家會喜歡這部片。
*評價:
IMDb:8.7/10
爛番茄:95%
個人評價:9/10
推薦度:10/10 (人生片單!)
*註解:
1. 此片在1975年第48屆奧斯卡囊括五項堪稱指標獎項(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也是Jack Nicholson首次得到奧斯卡影帝。
2. Jack Nicholson擅演許多有精神疾病的角色,其中最經典的堪稱《鬼店》(The Shining, 1980)中的Jack Torrance,筆者是先看過鬼店才看此片的,所以既定印象很深XD
3. Jack Nicholson是死忠的洛杉磯湖人隊球迷,他從1970年代開始有球隊主場Staples Center的季票,可以常常看到他坐在球員席旁的座位對裁判咆嘯。
4. 前腦葉白質切除術(lobotomy)是一種神經外科手術,包括切除腦前額葉外皮的連接組織,有時會被簡稱為腦白質切除術、腦葉切斷術、額葉切除術等。腦白質切除術主要於1930年代到1950年代用來醫治一些精神病,這也是世界上第一種精神外科手術。(引自維基百科)
*後記:
這部片是去年底看的,原本打算馬上把心得寫出來,但這種暗喻很多的劇情片實在很難寫啊,分好幾天打,寫了又改,改了又寫,正因為衝擊太大太有感觸反而難以下筆(鍵盤)最後還是生出來了,希望藉由這部,我的功力可以稍稍提升。接下來想挑動畫電影或日本電影寫看看,感覺又會是另一種風格,哈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